注意!已致1死2感染!这种病高发,死亡率近100%

2023-07-24 18:16 国际旅游岛商报

  近日,深圳市3位市民被鱼蟹扎伤并导致感染创伤弧菌,症状较为严重。截至当前,其中两位患者经过治疗后,病情得到大幅好转,而另一位患者则因就医不及时,抢救无效身亡。

  “从地域上来说,我国的东南沿海,包括深圳在内都是创伤弧菌感染比较高发的地带。”接诊上述患者的医生,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治医师付艳玲介绍,作为一种高度急重症的疾病,创伤弧菌感染48小时内患者的死亡率能达到50%以上,如果超过72小时都未经有效治疗,死亡率能接近100%。

  夏日是感染高发期

  病情发展会按小时计

  “创伤弧菌感染是一个高度急重症的疾病。”付艳玲说,“一般认为,创伤弧菌的病情发展会按小时计算,每小时后,患者的肢体肿胀都会出现明显进展。它的致死率很高,根据相关文献显示,48小时内患者的死亡率能达到50%以上,如果超过72小时都未经有效治疗,则感染的死亡率将会趋近100%。”

  此外,付艳玲表示,创伤感染在夏季较为多见,而温暖的海水则是创伤弧菌的“乐园”。对此,她进一步指出,从地域上来说,我国的东南沿海,包括深圳在内都是创伤弧菌感染比较高发的地带。

  目前,创伤弧菌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,即被鱼虾在内的海生生物刺伤导致皮肤感染,或在皮肤有创口的情况下接触海水。此外,生食海鲜也有可能通过消化道感染创伤弧菌。

  面对这种发病急、致死率高的感染类型,付艳玲认为,做好预防是关键。首先在日常生活中,应在处理鱼虾时尽量戴上手套,避免被鱼虾刺伤;此外,如果皮肤有伤口的话,尽量避免去接触海水;而为了避免胃肠道传播的发生,我们建议尽量不要生食海鲜。

  前期感染后局部皮肤刺痛、麻木

  表面消毒难以做到有效杀菌

  创伤弧菌的前期症状主要以局部皮肤的刺痛、麻木为主。随着时间发展,一旦症状快速加重,并进一步出现发热、寒战、皮肤肿胀明显加重甚至出现典型的血性大疱样皮损等症状,则很有可能是创伤弧菌感染。

  不少患者反映,在刚刚受到创伤时,伤口局部会有刺痛、麻木的感觉,但是很多人并不太会在意。经过一两个小时的时间,肿胀一旦突然增大很多,甚至出现发热这些症状,那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感染了创伤弧菌。

  由于创伤弧菌病情进展快,患者应在创伤后第一时间进行清洗,并且一旦出现症状应保持高度警惕,如果症状进展较快,则应第一时间选择就医。

  “这种被海鲜刺伤的情况,大部分创口比较深,只经过表面的消毒难以做到有效杀菌,所以我们建议要密切观察,如果红肿症状进展非常迅速,并同步出现发热症状,一定要及时来医院就诊。” 付艳玲建议。

  早期就诊危害小

  出现脓毒症后需送医抢救

  “创伤弧菌的感染发展非常快,对于创伤弧菌感染,我们的抢救一定是争分夺秒的。”付艳玲介绍,面对疑似感染创伤弧菌的患者,医院首先会提取引流液或血液进行病原体检测,来确认患者的具体感染类型。对于一些还处在感染早期的患者,及时有效的抗生素就可以起到作用。

  “对于及时来医院的患者,我们会按照现有指南推荐联合使用抗生素,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密切监测。” 付艳玲说。

  另外,如果肿胀面积很大,对于肿胀明显,出现皮肤瘀斑或坏死,出现张力性水疱或血性水疱的,还要请外科协助评估是否进行切开引流。如果病人来的时候已经出现脓毒症的表现,我们还要进行积极抢救,甚至把病人送至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。

  只是被海鲜刺了一下

 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?

  所有悲剧的源头,都来自于一种致命菌——海洋创伤弧菌。

  海洋创伤弧菌,号称海洋中的“无声杀手”,是海虾、海鱼、螃蟹、牡蛎等海鲜体内外一种常见细菌。

  人如果生吃带有这种菌的海鲜,或身上有创口触碰到,都可能被感染。

  海洋创伤弧菌的毒性很强,可引起伤口感染和原发性败血症,患者初期会出现发烧、红斑、皮肤发黑等症状。

  如果不及时治疗,皮肤组织会大面积坏死,出现全身中毒症状,多脏器功能衰竭,最终导致死亡。

  怎么防止被“致命菌”盯上?

  1、戴手套,防止扎伤

  很多虾蟹的壳体尖锐,手套最好戴厚一点。

  如果身上有伤口,最好别触碰海鲜,也尽量别在海水中游玩。

  2、海鲜别生吃,一定要煮熟了吃

  有些海鲜生吃虽美味,但你不知道它身上藏了多少致病菌。因此,海鲜一定要彻底煮熟。

  3、万一被海鲜扎伤

  如果伤口不深,首先应该将血挤出,用流动的清水冲洗,再用医用酒精或碘伏消毒清创。

  如果伤口比较深,建议简单处理后去医院治疗。因为伤口过深,很容易创造一个厌氧环境,让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趁虚而入,侵袭神经系统,甚至致死。

  海洋创伤弧菌可以感染任何人,而以下几类人特别受海洋创伤弧菌的青睐,一定要多加小心:

  酒精性肝硬化

  慢性肝炎

  酗酒,但没有肝病史

  遗传性血色(铁)沉着病

  有糖尿病、风湿性关节炎、慢性肾衰竭等慢性疾病

  转自成都日报

责编:熊宪斌